廣西希望高中是中國第一所以“希望工程”命名的高中,2009年創建初中部,20年來,學校秉承“真善美愛,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堅持“以品格習慣為根基、中英語文為特色,藝術體育為特長”的辦學特色,逐漸從公益助學型學校發展成為一所培養社會英才為目標的廣西區示范性中學。
今年是廣西希望高中建校20周年,校友們紛紛寫信回憶他們在校的時光,祝賀母校20歲生日快樂!
黃川夏校友
(2011—2013年就讀廣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2017年以高考理科670分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目前北京大學在讀研究生)
或許是年紀漸長,近來就著天時地利,經常和昔日高中同窗小聚閑談。來往間不免各自回望人生舊事,唏噓嗟嘆。凝神思索間,驚覺我的高中生活平平無奇,竟未留下太多印象;初中時光反倒能如數家珍,歷歷在目。
我始終認為,在博雅待的短短三年,使我最終成長為現在這般模樣。可以說,我與博雅的相遇全憑緣分。那時,博雅才建成不久,聲名未起,也不知道我母親究竟從哪里輾轉打聽到了它。我糊里糊涂地被拉到校園,冥冥之中卻感到這就是屬于我的學校。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博雅自有一種包容、開放、富有人文素養和國際視野的文化底蘊;它油然而生,無處不在,初見時便給我帶來難以磨滅的直覺體驗。如此看來,我在高中畢業后“棄理從文”,亦或是后來對文章編輯與翻譯的興趣,大抵自那時就已經注定。
倘若問博雅給我帶來的最大影響,首先必定是閱讀。隨著新媒介時代不斷發展,信息碎片化和語言淺平化帶來的一系列效應愈加明顯。誠然,新的媒介技術會生產出與之匹配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內容(例如,短視頻),進而影響人們的思維與行為模式。我對此坦然接受。但當我懷著知識生產的抱負去到出版社兼職,卻只收到一些“出版社沒什么用”“人們都已經不讀書了”的奚落時,仍然會感到悵惘失落。我很幸運,博雅帶我找到了閱讀紙質書的樂趣,畢竟印刷媒介所能訓練出的冷靜思辨與邏輯能力在新媒介時代依舊重要。在這個新媒介席卷一切的世界里,閱讀為我敞開了更多元的視角和體驗。
我在博雅還學會了如何與人建立起信任感。現在回想起我的初中歲月,不知道該說它是“濃墨重彩”,還是“雞飛狗跳”。幸好,博雅的老師們都很包容體貼,讓我還算平安順利地度過了中二時代。除了相信別人,更要相信自己。博雅所給我提供的視野,是我從未想象過的廣博。從這里,我開始思考自己在社會和世界中所處的位置,暢想自己所能到達的高度。當年的我未能得見,這一切將伴隨終身,使我獲益良多。
韋慶超校友
(2013—2016年就讀廣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2019年高中畢業,高考理科685分,被北京大學錄取):
時光如梭,光陰似箭,轉眼間,希高迎來了自己的20周年生日,而作為希高曾經的一份子,我也已經離開希高6年。高中畢業后我曾再踏入希高一回,望著熟悉又陌生的校園,思緒又回到了曾經。
印象里,走進希高的校門,便踏在格致路上。磚塊堆砌而成的路面,是早晨晨跑的場地。來到國旗下,似乎又回到周一的升旗儀式,國歌仿佛奏響在耳邊。康德樓里,中午廣播準時的播放起來,以及大課間一樓面包間不由得擁擠起來。還有那西鄉書館,那是我常去的地方。初中的空閑時間,我來到書館,結識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走過東方快車,也經過尼羅河上,從此對推理小說著迷起來。康德樓相連著的是金光苑,那是教室的所在。宛如四合院的布局,感覺陽光能照到任何一個角落。站在教室的窗戶旁往里看去,盡是整整齊齊的精致的書桌。曾經寫字都需要墊子的桌子都被換掉了。走入教室,又回到了那一個個日子:抱著書本背著匹諾曹;學習著古文,領略中華文化;對著字帖、拿著毛筆臨摹著書法,以及在閱讀課上、在小說中不停地遨游……
在希高三年的學習里,有笑也有淚,辛苦學習努力奮斗,也是能夠樂在其中的,更別說希高特有的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實在是豐富了學習生活,開拓了視野。如今,希高的變化很大,當初只有兩間教室小小的西鄉書館,現在建成了漂亮現代的網紅圖書館。我相信希高會越來越好的,再次祝賀希高成立20周年。
黃語桐校友
2011—2013年就讀廣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2013—2016年就讀廣西希望高中部,2016年以高考文科624分被華東師范大學錄取,目前在南寧二中擔任語文教師):
很難不想念希高——是我兩次從希高畢業后最深刻的體會。說“想念”,其實與很多場景相關,比如和朋友說到學校對手機的嚴格控制、當年年級組長在周一集會時提到同學們的各種“違紀”小花招。當然啦,也有在三角梅道路上散步的悠閑傍晚,在松林里自己挖坑做灶,以松針為柴而做成的燒烤,以及每年都會去猜測主題和主題顏色的讀書節,還有抬起頭永遠漂亮的晚霞,每年6月高考揭榜時雷打不動的煙花,總會變得五顏六色的彩跑和校運會……真要數的話,我用六十年也說不完這五年半在希高度過的寶貴時光。
但是“想念”并不只是因為青春而已。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這種“想念”,直到畢業后和朋友見面,她感慨“感覺有的話,只有在希高說才有人懂”,我才明白,所謂的“想念”不只是青春,也有希高作為鋪路者、老師作為引路人在我們身上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對這所學校的念念不忘,不僅來自于雞汁福袋、螺螄粉湯泡炸雞腿以及肉粉,更來自于我離開后腳踏實地的每一天里,發現不是每一所學校的領導會因為宿舍樓沒有熱水而在全校集會上鄭重鞠躬道歉,發現不是每一所學校都能夠在教室外感受詩意和吟誦古典,發現不是每一所學校會放手讓學生完成校內活動——發現我的自由、自主和獨立,是來自學校、老師、同學以及家長的陪伴和幫助。
所以我始終在想念希高,想念J1102,想念S1407,也想念和伙伴們一起建立起來的松聲文學社,想念我在這所學校里接收到的平等的厚愛——而這些都是當時的我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
這種想念在心底生根發芽——我終于實現我的理想、成為人民教師了之后,當我的學生與我分享讀書心得時,我不假思索地寫下我的回復: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相信希高人對這句話都有一種的默契吧。
祝希高、博雅生日快樂!愿我們心懷希望,自由翱翔!
蒙葆全校友
(2016年—2019年就讀廣西希望高中博雅初中,2022年高考以理科669分的優異成績被南京大學錄取)
時間很討人喜,當你凝視它的時候,它只是如漏中之沙般一粒粒落下;時間卻也很討人厭,當你被其他事物吸引去了目光,轉頭而望,它早已不見蹤影。
六年前的八月,我踏入博雅校園,那之后的三年,如今仍如同瑰寶一般深藏在我內心最深處的盒子里,讓我時不時翻閱、把玩。
那三年,我收獲了純真的友情。在高中乃至大學,雖仍留有“班級”這個概念,卻再也無法讓我重新體會在博雅所感受到的班級凝聚力。各種的活動——“養護蛋寶”、元旦晚會、班級合唱、周末電影時間、“賺一元錢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各式的課堂體驗——詩歌接龍、經典閱讀會,讓我們從互不相知,到成為摯友。與其稱其為班級,我更傾向于稱其為一個新的大家庭。
那三年,我收獲了前進的勇氣。為參加運動會做準備,我付出了一個月的努力;為了為家里減輕一些學費負擔、以及中考考出好成績,那不知多少個五點起床的凌晨、多少個舉燈背書的夜晚。如今,記憶雖一點點地被沖刷而去,我可能會忘了名次、忘了分數,但我忘不了那些奮力向前奔跑時的感受,是那些感受,讓我后來仍然敢于去嘗試與突破。
那三年,我收獲了豐厚的學識。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便已經到了高二,很多次的英語考試,我依然靠吃初中老本位于年級前列;《桃花源記》、《望岳》等古文詩歌,時至今日也未從我的腦海中抹去;在博雅了解并熟記的古代文化常識以及古文常用字詞,讓我能輕松應對高考考核的文言文。
每個博雅人的三年之感或許有差有別,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個收獲頗豐的、難以忘懷的三年回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一致的,那就是博雅為我們帶來的無限可能性,讓我們能不斷探尋未知,探尋那個更好的自己。